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有关。因此,我们要预防和医治疾病就要从这三方面来考虑。人类的癌症是一类疾病,它的发生也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精神、情绪是心理因素的具体表现。
精神与情绪的好坏和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这在古今医学中早有论述,早在二千年前,《内经》就提出了心理因素与身体疾病相关的概念。例如“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由于七情郁结,脾胃受伤等原因,以致气血凝滞的结果。我国元代医生朱丹溪认为乳岩(癌)是由于经常忧愁、郁闷、愤怒等情绪不好所引起。
古希腊的珈伦医生曾注意到:忧郁的女子比乐观的女子更易得癌。19世纪的医生佩吉特说:在牵肠挂肚、忧虑失望的情绪之后,癌症往往会趁虚而入,这样的病例不计其数。
到20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劳伦斯·莱香的美国心理学家对一组癌症病人作了调查研究,他发现了一个特点,癌症病人中大多数人从童年起便开始经历失去父母或亲属的悲伤。丧亲的遭遇养成了他们缄默少说话的个性,成年后变得不爱交际,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理想,经常顾影自怜,郁郁寡欢。他们漫长的一生,经常沉溺在无望或孤独之中。
德国的学者巴尔特鲁施博士调查了8000多位不同的癌症病人,也发现了大多数病人的癌症都发生在失望、孤独和其他懊丧这种严重的精神压力发生时期。
斯蒂文·格里尔博士对160位被伦敦医院接纳的乳腺肿瘤病人作了观察,其中部分病人是癌症,部分病人则不是。博士发现,非乳腺癌病人中有60%能无拘无束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在乳腺癌病人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做到这一点,其余三分之二都倾向于压抑他们的情感。
在80年代,上海某医院调查200例胃癌病人,发现他们共同存在长期的情绪压抑和家庭不和睦。北京市有一组资料,用对比方法调查,发现癌症病人中既往有明显的不良心理刺激的高达76%,而一般病人中有明显不良心理刺激的只有32%。
以上许多调查研究说明不好的精神、情绪,不良的心理状态、社会刺激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
精神与情绪不好有明显的促癌作用,有没有实验加以进一步证明呢?
有动物实验的例子,例如有人将6只狗,长期人为地造成精神紧张,其中的3只狗在约16岁左右因癌症而死亡,同时有4只狗,饲料相同,在较正常环境中生活,作为对照组。这4只狗活到老,没有得癌。这说明实验动物常期的惊慌、恐惧,不能很好休息使动物抗癌能力降低,比较容易得癌症。
有医生给丈夫因癌症死亡的一批妇女作测定,发现她们身体内可杀伤癌细胞的淋巴细胞的活力明显下降,说明这些妇女的免疫功能是下降的。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指一个人不健康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上病痛,另一方面是精神情绪上的、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惊慌、恐惧、悲痛、愤怒、紧张、不满、忧虑、家庭不和睦等。有以上情况的人,他体内的免疫功能是下降的。免疫功能下降使人较容易生病,也较容易得癌。经研究现在已知道,长期的精神、情绪的不好,能引起内分泌的不平衡和淋巴系统的功能紊乱是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
说明免疫能力的好坏影响着癌症的发展,还有以下例子:
在临床上看到这样的例子:在丈夫因病逝世后一、两年,妻子因长期郁闷而发生癌症,这是在体内免疫功能降低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有的人在生前没有癌症的症状,在死后尸体解剖时发现他是癌症病人,这可能这位病人在生前的免疫功能控制住了癌症的发展。还有一位胃癌病人,手术治疗后很正常地生活了19年,因兰尾炎手术时才发现腹内淋巴结已有癌细胞转移。这说明由于免疫功能正常,病人和癌细胞和平共处了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