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
鼻咽癌病人虽然见于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但世界大部分地区发病率较低,一般在1/10万以下。鼻咽癌有明显种族差异,好发于黄种人,白种人少见。鼻咽癌是我国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全世界鼻咽癌病例80%发生于我国,在我国,其发病率以南方较高,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省,特别是广东的中部和西部的肇庆、佛山和广州地区更高。肇庆的四会县其发病率男性为25.12/10万,女性为12.11/10万;中山县男性为21.73/10万,女性为8.66/10万;香港男性为24.3/10万,女性为10.2/10万。据报道,居住在广东省中部的及操广东地方语的男性,其发病率为30~50/10万。就全国而言,鼻咽癌的发病率由南到北逐渐降低,如最北方的发病率不高于2~3/10万。
发病年龄从30岁开始迅速上升,50~59岁组达最高峰,男女性之比为2.5~4.1,男性约为女性的2~3倍。
鼻咽癌的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81%,居第8位,其中男性为3.11%,占第7位,女性为2.34%,占第9位。年平均死亡率在广东省恶性肿瘤死亡中居第3位。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64~1995年间,经统计共诊治273904例恶性肿瘤,共中鼻咽癌85492例,占所有癌症的31.2%。近十年来,每年来诊的新病人持续维持在2500例左右,可见这一癌瘤在华南地区危害的严重性。
鼻咽癌的自然病程各病人之间差异很大。平均约为18.7个月。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平均在50%左右,而中晚期者仅为20%~30%。
(二)病因学
目前已发现了许多致癌物和促癌物,但是它们与人类癌瘤病因学的关系,还未有明确的定论。近年来鼻咽癌的研究提示,鼻咽癌的发生与遗传倾向性和环境致癌因素都可能有关,很可能是由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接受了致癌物的作用而发生。
1.EB病毒感染
多年的研究发现,EB病毒是良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一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它极为广泛地感染世界各地人群,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上呼吸道症状的感染。EB病毒和Burkitt's淋巴瘤和鼻咽癌存在着密切关系,人体感染了EB病毒后会产生相应的多种抗体。鼻咽癌病人EB病毒EA—IgA和VCA-Ig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和81.5%,表明这两种抗体可以作为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标记。
2.环境与饮食
环境因素也是诱发鼻咽癌的一种原因。在广东,调查发现鼻咽癌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的微量元素镍合量较低发区为高,在鼻咽癌患者的头发中,镍含量亦高。动物实验表明,镍能促进亚硝胺诱发鼻咽癌。提示镍可能是促癌因素。
也有报道食用咸鱼及腌制食物是中国南方鼻咽癌高危因素,且与食咸鱼的年龄,食用的期限、频度及烹调方法有关。
3.遗传因素
鼻咽癌病人有种族及家族聚集现象。如居住在其他国家的中国南方人后代仍保持着高的鼻咽癌发病率,这提示鼻咽癌可能是遗传性疾病。有报道鼻咽癌高发家族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鼻咽癌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
(三)病理
1.鼻咽癌的形态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
(1)结节型:肿瘤呈结节或肿块状,临床多见;(2)菜花型:肿瘤呈菜花状,血管丰富易出血;(3)溃疡型:肿瘤边缘隆起,中央坏死凹陷,临床可见;(4)粘膜下浸润型:肿瘤向腔内突起,左右不对称,肿瘤表面有正常粘膜组织覆盖。
2.组织学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TO,1978)认为根据电镜所见,其分型如下:(1)鳞形细胞癌(角化性鳞形细胞癌);(2)非角化性癌;(3)未分化性癌。
鼻咽癌95%以上是鳞癌,少数是腺癌、囊腺癌、粘液表皮样癌或恶性混合瘤等。鳞癌中85%以上是低分化癌,不足10%是高分化癌,5%左右是未分化癌。鼻咽低分化癌颈淋巴结转移多见,(下行型),对放疗多数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特殊类型——泡状核细胞癌;高分化癌颅底浸润多见而广泛(上行型),多数对放疗较抗拒,局部控制常困难;未分化癌颈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均多见,放疗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