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霉素
[中文别名] 放线茵素D,放线菌素,放线菌素23-21,放线菌素C1。
[外 文 名] Dactinomycin D,Dactinomycin,Cosmegen,Neractinomycin,Actinomycin,Lyovac,Sinoactinomycin.
[外文缩写] DACT,ACD,ACT,ACTD,KSM,Act-D。
[化 学 名] 色素环(2-氨基-4,6-二甲基-3-氧对恶嗪-1,7-二羟基酸)和肽链。
[分 子 式] C62H86N12O16。
[性 状] 本品为鲜红色结晶或橙红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引湿性,遇光及热不稳定,且产价降低;几首不溶于水(但在10℃水中溶解)。溶于乙醇、丙二醇、丙酮和氯仿,难溶于乙醚。
[药理作用] 迄今发现的放线菌素至少有50种以上,只有放线菌素D和放线菌素C有临床应用价值。放线菌素D是从Str.parvul-lus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多肽抗生素;1957年我国上海药物所从广西桂林土壤中分离出的Str.melanochromogenes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抗生素,被定名为更生霉素,实验证明两者理化性质完全相同。放线菌素D(DACT)的化学结构包括一个三环发色基团,上面连结两个环状五肽。根据X射线衍射资料分析,DACT的变色基团插入DNA相邻两个G-C碱基对中间,两个环状多肽充塞于DNA双螺旋的小沟中,通过特殊的氢链与位于对面的DNA核苷酸的鸟嘌噙相连结;处于螺旋小沟中的肽链,可抑制RNA聚合沿DNA分子前进,从而阻止mRNA的合成,便不能阻止DNA的复制。在细胞增殖周期中,G1期前半段正是合成新的mRNA,并合成由G1期前半段正是合成新的mRNA,并合成由G1期转变为S期所必须的酶,此期细胞对DACT最敏感,使G1—S过渡受阻;在其他各期,细胞内仍不断合成mRNA及其指导下的蛋白质合成,因而对DACT仍然敏感,故DACT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体内过程] 本品口服吸收不佳;静脉注射后,血浆浓度较高,但数分钟内即很快下降,以后则下降缓慢。血浆慢相半衰期为36小时,它很少渗入红细胞,但选择性地分布于有核细胞中。腹水浓度与血浆相似,在骨髓及瘤细胞中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本品很少被代谢,自尿中排泄少,仅12%~20%,其余(50%~60%)主要从胆汁中排泄。
[临床应用]
(1)对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有较好疗效,且对肺转移时与5-FU、AT-581、AT-1258合用,则疗效增强。
(2)对恶性淋巴瘤有效,且可控制其癌性发热。
(3)与手术、放射治疗合用,治疗肾母细胞癌治愈率达80%。
(4)对横纹肌肉瘤、睾丸肿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等亦有一定的疗效,并可提高放疗的敏感性。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6~8ug/kg,常用量为每次200~400u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一般在4~6小时滴完,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周期,间隔14日左右重复,总量为4000-6000ug。
动脉注射:每日200-400ug,10日为1周期。
胸腹腔注射:每次400-600ug。
治疗绒毛膜上皮癌,每日剂量以8-10ug/kg为宜;治疗肾胚胎瘤剂量于7日内注射70ug/kg。
[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多发生在治疗后1周,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贫血和出血。
(2)胃肠道反应:常在注射后数小时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及肠道溃疡,口腔炎,口角炎,喉炎及直肠炎。
(3)皮肤反应:脱发,红斑,脱屑,色素沉着;痔疮样皮疹。
(4)本品有很大的刺激性,静脉注射可引起静脉炎;药液外漏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5)其他反应:肝肾损害,过敏反应,发热,精子减少,原放疗部位皮肤发红及脱皮。
[禁 忌 证]
(1)水痘或最近患过水痘患者禁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3)骨须功能低下、有痛风病史者、肝功能损害、感染、有尿酸盐性肾结石病史、近期接受过放射治疗或化疗药物治疗者均慎用。
[注意事项]
(1)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像及肝肾功能。
(2)用药过程中要加强口腔护理,以减轻口腔粘膜反应。
(3)注射时应注意勿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刺激。
(4)应用时,取出后应立即溶于葡萄糖液或灭菌注射用水中。
[制剂规格] 注射剂: 200ug/支。
[生产企业]:上海新亚
|